English

北京该建座民俗博物馆

2000-07-31 来源:生活时报 本报记者 小蓉 我有话说

北京有林林总总的博物馆,但至今却没有一座民俗博物馆。为此,专家们呼吁了十几年,目前,博物馆的建设才有了一个筹建处。

中科院一位从事民俗文化研究的博士生,今年在做毕业论文的调研中突然发现,在我国要找一处文化传统保存较完整的村落已经很不容易。他由此意识到民俗文化已到了该抢救的地步。前几年才刚刚退出市场的杆秤,如今已具有了收藏价值。一位外国人竟愿意高价从中国朋友手中收购它。近年来,一些地方兴起农家旅游热,可原本到处都是的水缸、犁钯、条桌、条凳等日常农家用具,现在要找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了。那些只有在盛大的民族节日上才能看到的民族盛装,现在要找几套以过去的手工方法制作的也很困难了,前一段时间,专家们为仡佬的最后一套民族服装被外国人买走而痛心不已。至于很多民间手工工艺面临失传也是专家们所担忧的。

在今天,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,过去相对封闭的地方,现在与外界的接触越来越多,在这种接触中,各民族的文化日益融合,随之而来的是民俗传统文化的加快流逝。

一位专家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,由于有了社会化服务,如今城市居民吃面条可以到市场上买到机器生产的,但手擀面却并不会因此退出市场,因为人们不时还想体会一下它的味道。民俗文化也一样,我们可以靠现代科技手段生产出更绚丽的民族服装、更精美的手工仿制品,但真正的手工制品自有其拙朴天然的本性,它所散发出的艺术魅力是经久不衰的。

在保存民俗文化方面,国外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,德国建有民俗文化保护区,日本建有民俗文化博物馆,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保护民俗文化。我国是多民族国家,正像一首歌里唱的“56个民族56朵花”,每一个民族都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传统。现在人们都知道要保护生物多样性,我们可以花极大的精力为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生物建立保护区,那么,我们人类社会自身呢,文化的多样性不也是我们人类赖以发展的根基吗?专家们大声呼吁,为了那些已经消逝和正在消逝的民俗文化,为了能让孩子们了解各民族的璀璨文化发展史,在北京众多的博物馆中多出一座民俗博物馆实在是太有必要了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